结构型模式应用实验

  • 内容
  • 评论
  • 相关

结构型模式(Structural Pattern)描述如何将类或者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,就像搭积木, 可以通过简单积木的组合形成复杂的、功能更为强大的结构。结构型模式可以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,也可分为代理模式(Proxy)、适配器模式(Adapter)、桥接模式(Bridge)、装饰模式 (Decorator )、外观模式(Facade)、享元模式(Flyweight)和组合模式(Composite)等 7 类。

实验目的

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如下。

  1. 了解 7 种“结构型模式”的定义、特点和工作原理。
  2. 理解 7 种“结构型模式”的结构、实现和应用场景。
  3. 学会应用 7 种“结构型模式”进行软件开发。

实验原理

1. 结构型模式的工作原理

结构型模式重点考虑类或对象的布局方式,其目的是将现有类或对象组成更大的结构。按照其显示方式的不同,结构型模式可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。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,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。

由于组合关系和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,满足“合成复用原则”,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。如果按目的来分,结构型模式共 7 种,每种模式的实验大概要花 2 个学时,大家可以根据实验计划来选做若干个实验。下面以代理(Proxy)模式为例,介绍其实验过程。

2. 代理模式的工作原理

代理模式是在访问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增加一个代理对象,该对象起到中介作用和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。另外,它还可以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,并且将客户端与目标对象分离,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。

代理模式的结构比较简单,主要是通过定义一个继承抽象主题的代理来包含真实主题,从而实现对真实主题的访问,其结构图如图 1 所示。

代理模式的结构图
图1 代理模式的结构图

本文标题:结构型模式应用实验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osteonscn.com/3764.html

评论

0条评论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